



斗南車站
斗南鎮是雲林縣各鄉鎮中,唯一擁有齊全的鐵公路運輸系統的鄉鎮,中山高速公路、省道縱貫公路、縱貫鐵路都經過斗南鎮,斗南可以說是雲林縣的交通重鎮,早期附近鄉鎮的農產品,都必須集中運到斗南火車站,再配送到全台各地。斗南車站於民國三十四年三月改建完成,是日本人在台灣建造的最後一座車站,它曾經是雲林縣內最新穎、最現代化的車站。
斗南車站—雲林海線出入的門戶
早期交通不便,公路客運交通不發達之際,路上交通運輸大多依賴縱貫鐵路,斗南車站是早期雲林海線居民出外打拼必經的門戶,「斗南車站」給雲林遊子的印象經常是一種「到家了」的感覺,候車的月台、站前的松柏老樹、紅磚配上日本瓦的鐵路倉庫,都是雲林鄉親的共同記憶。
二次大戰期間,物資缺乏,許多鄉親拿著農產品到都市去交換日常用品回來,也都必須到斗南車站來搭車。大埤何漢川老先生的印象很深,他說:「昭和十八年,糧食物資配給制度,買賣分作公定跟協定,此外就是野物。說野物,農村經濟高度度,三個犁頭一斗米,閹雞換布衣,雜貨店有鹽無米,菜市場蕃薯沒爛是日本婆你若沒換餓就死。閹雞換布衣就是家庭主婦把自家養的雞鴨、以及雞鴨蛋,自己種的土豆雜糧整理一下,明天二個一堆三個一串,一大早就到斗南車頭坐車到台北去,看到日本婆仔就說:太太要換衣物。日本婆回答說:妳拿什麼來換?…於是以農村的雞鴨換回一些舊衣物…洗一洗拆開改一改,全家穿…不然已經沒得穿了…」。
貨物的轉運、惜別的月台
遍佈全島的火車站,往往是見證一個鄉鎮的興衰起落,斗南車站建築之宏大,站前廣場之氣派,是全台灣鄉村佬車站之最。縱貫線鐵路採南北分段施工,明治36年底(1903年),南段已從打狗通到他里霧,所以,斗南站的開業年代是1903年起始,距今將近一百年了…。斗南站設立不久,當時南部最大的糖廠—虎尾糖廠啟用(1908年),明治43年(1910)虎尾糖廠通往斗南站的鐵路鋪設完成,開始忙碌的運輸原料甘蔗及砂糖,也是早期許多學子上學搭便車的交通工具。
因此,「台鐵的斗南站」前就有一個「糖鐵斗南站」及通往虎尾的鐵軌路,同時有二個車站並列一起,這是斗南站很特殊的地方,因此也吸引了很多懷舊的「鐵道迷」來斗南參觀,很可惜的是,「糖鐵斗南站」在1995年拆除,頓時失去了眾多「鐵道迷」觀光客。在台鐵斗南站的站外,有從斗六來的糖鐵路線大大方方地穿過其門前,而駛入糖鐵斗南站,仔細看將會發現,台鐵斗南站也有「三軌制」的鐵道鋪設。所謂「三軌制」就是為了讓軌距762MM(五分車)的糖鐵火車與1067MM(七分車)的台鐵火車均能行駛而特別做的,這種設計就是要使台鐵的貨車可以一路直接開往台糖虎尾糖廠,而不用再將貨物由台鐵火車換到糖鐵小火車上。由於這一條斗南到虎尾的支線「斗南線」的存在,在台鐵斗南站內可以看到糖鐵的火車頭,以及聽到他特有的氣笛聲。
斗南車站—建築意義非凡
歷史建築具有藝術上的價值、學術上的價值、建築科技的價值,以及歷史上的價值和都市規化的意義。觀察車站歷史建築,要欣賞及分辨他的建築年代,可以從以下看起:一.屋頂 二.外牆壁裝飾三.梁柱四.窗戶。還有可以從建材上來看。
不同年代的建築會有不同的風格,日本時代引進台灣的建築方式是日本學者赴歐洲學習歐美的建築,學成回國後, 歐美建築在日本本土並不是很能被接受,回來的建築師很難發揮所長,所以台灣就成了他們實驗的對象,所有現存的公共建築都是當時的代表作。
日本時代的民宅建築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各時期建築也都是融合歐美建築與傳統建築。早期(明治-大正時期)以清水磚造為主,外牆大多是呈現磚紅色,少部分水泥粉刷,少部分洗石子(二十世紀初期日本人發明)及明顯的古典泥作雕飾(屋頂女兒牆、窗台等華麗裝飾,斗六吳宅華麗得像在蓋廟一樣)。 中期約是昭和初年,大量「中西合璧」(互為影響)型式的建築出現,磚材、水泥大量生產,因此磚造屋身及洗石子流行,配合屋身拉高,窗口加大,窗台下、簷柱下半身洗石子、西洋風格的女兒牆廣泛應用。 日治晚期,混泥土加強磚造為普遍特色,加上面臨戰爭物資缺乏建築數量減少,建築物立面裝飾趨於簡潔,因此,斗南車站的建築形式也以簡化的裝飾、簡潔的幾何線條、腳線為主。 斗南車站建築簡單,與其他年代的建築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可對比於中正路191號「宏興五金行」巴落克形式的女兒牆裝飾。也可對照裝飾華麗的台中車站(建於1917年),就可發現它們的不同。
參考:《台灣古老火車站》李欽賢、洪致文,玉山社出版
《台灣鐵道傳奇》洪致文,時報出版、《台灣火車的故事》洪致文,時報出版
《雲林縣史蹟調查報告》雲林技術學院、〈斗南日本人興建的最後車站〉曾韋禎《聯合報》
《雲林縣發展史》下冊,第八篇〈交通建設〉譚志東編纂,第五章、第二節、頁8-57、第四項 「斗南站」:地方難得的文化財
《聯合報》鄉情版,曾韋禎〈斗南-日本人興建的最後車站〉
明治三十六年(1903)十二月縱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