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斗南車站廣場斗南車站火車照片斗南車站斗南車站鐵軌照

斗南車站


斗南鎮是雲林縣各鄉鎮中,唯一擁有齊全的鐵公路運輸系統的鄉鎮,中山高速公路、省道縱貫公路、縱貫鐵路都經過斗南鎮,斗南可以說是雲林縣的交通重鎮,早期附近鄉鎮的農產品,都必須集中運到斗南火車站,再配送到全台各地。斗南車站於民國三十四年三月改建完成,是日本人在台灣建造的最後一座車站,它曾經是雲林縣內最新穎、最現代化的車站。

斗南車站—雲林海線出入的門戶

早期交通不便,公路客運交通不發達之際,路上交通運輸大多依賴縱貫鐵路,斗南車站是早期雲林海線居民出外打拼必經的門戶,「斗南車站」給雲林遊子的印象經常是一種「到家了」的感覺,候車的月台、站前的松柏老樹、紅磚配上日本瓦的鐵路倉庫,都是雲林鄉親的共同記憶。 

二次大戰期間,物資缺乏,許多鄉親拿著農產品到都市去交換日常用品回來,也都必須到斗南車站來搭車。大埤何漢川老先生的印象很深,他說:「昭和十八年,糧食物資配給制度,買賣分作公定跟協定,此外就是野物。說野物,農村經濟高度度,三個犁頭一斗米,閹雞換布衣,雜貨店有鹽無米,菜市場蕃薯沒爛是日本婆你若沒換餓就死。閹雞換布衣就是家庭主婦把自家養的雞鴨、以及雞鴨蛋,自己種的土豆雜糧整理一下,明天二個一堆三個一串,一大早就到斗南車頭坐車到台北去,看到日本婆仔就說:太太要換衣物。日本婆回答說:妳拿什麼來換?…於是以農村的雞鴨換回一些舊衣物…洗一洗拆開改一改,全家穿…不然已經沒得穿了…」。

貨物的轉運、惜別的月台 

遍佈全島的火車站,往往是見證一個鄉鎮的興衰起落,斗南車站建築之宏大,站前廣場之氣派,是全台灣鄉村佬車站之最。縱貫線鐵路採南北分段施工,明治36年底(1903年),南段已從打狗通到他里霧,所以,斗南站的開業年代是1903年起始,距今將近一百年了…。斗南站設立不久,當時南部最大的糖廠—虎尾糖廠啟用(1908年),明治43年(1910)虎尾糖廠通往斗南站的鐵路鋪設完成,開始忙碌的運輸原料甘蔗及砂糖,也是早期許多學子上學搭便車的交通工具。 

因此,「台鐵的斗南站」前就有一個「糖鐵斗南站」及通往虎尾的鐵軌路,同時有二個車站並列一起,這是斗南站很特殊的地方,因此也吸引了很多懷舊的「鐵道迷」來斗南參觀,很可惜的是,「糖鐵斗南站」在1995年拆除,頓時失去了眾多「鐵道迷」觀光客。在台鐵斗南站的站外,有從斗六來的糖鐵路線大大方方地穿過其門前,而駛入糖鐵斗南站,仔細看將會發現,台鐵斗南站也有「三軌制」的鐵道鋪設。所謂「三軌制」就是為了讓軌距762MM(五分車)的糖鐵火車與1067MM(七分車)的台鐵火車均能行駛而特別做的,這種設計就是要使台鐵的貨車可以一路直接開往台糖虎尾糖廠,而不用再將貨物由台鐵火車換到糖鐵小火車上。由於這一條斗南到虎尾的支線「斗南線」的存在,在台鐵斗南站內可以看到糖鐵的火車頭,以及聽到他特有的氣笛聲。 

 

斗南車站—建築意義非凡 

歷史建築具有藝術上的價值、學術上的價值、建築科技的價值,以及歷史上的價值和都市規化的意義。觀察車站歷史建築,要欣賞及分辨他的建築年代,可以從以下看起:一.屋頂 二.外牆壁裝飾三.梁柱四.窗戶。還有可以從建材上來看。 

不同年代的建築會有不同的風格,日本時代引進台灣的建築方式是日本學者赴歐洲學習歐美的建築,學成回國後, 歐美建築在日本本土並不是很能被接受,回來的建築師很難發揮所長,所以台灣就成了他們實驗的對象,所有現存的公共建築都是當時的代表作。 

日本時代的民宅建築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各時期建築也都是融合歐美建築與傳統建築。早期(明治-大正時期)以清水磚造為主,外牆大多是呈現磚紅色,少部分水泥粉刷,少部分洗石子(二十世紀初期日本人發明)及明顯的古典泥作雕飾(屋頂女兒牆、窗台等華麗裝飾,斗六吳宅華麗得像在蓋廟一樣)。 中期約是昭和初年,大量「中西合璧」(互為影響)型式的建築出現,磚材、水泥大量生產,因此磚造屋身及洗石子流行,配合屋身拉高,窗口加大,窗台下、簷柱下半身洗石子、西洋風格的女兒牆廣泛應用。 日治晚期,混泥土加強磚造為普遍特色,加上面臨戰爭物資缺乏建築數量減少,建築物立面裝飾趨於簡潔,因此,斗南車站的建築形式也以簡化的裝飾、簡潔的幾何線條、腳線為主。 斗南車站建築簡單,與其他年代的建築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可對比於中正路191號「宏興五金行」巴落克形式的女兒牆裝飾。也可對照裝飾華麗的台中車站(建於1917年),就可發現它們的不同。 

參考:《台灣古老火車站》李欽賢、洪致文,玉山社出版 

《台灣鐵道傳奇》洪致文,時報出版、《台灣火車的故事》洪致文,時報出版 

《雲林縣史蹟調查報告》雲林技術學院、〈斗南日本人興建的最後車站〉曾韋禎《聯合報》 

《雲林縣發展史》下冊,第八篇〈交通建設〉譚志東編纂,第五章、第二節、頁8-57、第四項 「斗南站」:地方難得的文化財 

《聯合報》鄉情版,曾韋禎〈斗南-日本人興建的最後車站〉 

明治三十六年(1903)十二月縱貫


 

他里霧文化園區他里霧生活美學館雲林環境教育館68電影館他里霧漫畫館​​​​​​他里霧繪本館

「他里霧文化園區」是由斗南車站廢棄的倉庫打造而成的


       斗南車站於民國三十四年三月改建完成,是日本人在臺灣建造的最後一座車站,它曾經是雲林縣內最新穎、最現代化的車站,然而因環境的變遷,私人運具的大量使用,斗南火車站的公共運輸貨運的需求逐漸式微,斗南鐵道倉庫因交通重心移轉,早已閒置多年但經過縣府五年規劃投入超過1億元的建設經費,已完全改頭換面,將廢棄的倉庫打造成:他里霧生活美學館、雲林環境教育館、68電影館、他里霧漫畫館、他里霧繪本館。讓許多來往斗南火車站的旅客與民眾驚嘆連連,也成為雲林重要的兒童教育基地、文化生活園區。

斗南龍虎堂第一張斗南龍虎堂第二張斗南龍虎堂第三張斗南龍虎堂第四張

斗南龍虎堂→煙毒戒除的神蹟


龍虎堂的主體建築初建於日治時代,戰後於民國四十多年曾經改建,是一間私人齋堂,據王見川教授的「台灣的齋教與鸞堂」一書指出,齋教可分為「先天派」、「龍華派」與「金幢派」,龍虎堂是屬於「齋教龍華派」,龍華派的特色是1.深受佛教禪宗影響,故以接續六祖心法自居2.龍華派有明代無生老母信仰的痕跡,也就是龍華派中民間信仰很濃厚。戰後台灣齋教加入佛教團體,名為「佛教龍華派」一直沿用至今。
 
台灣齋堂過去又稱為「菜堂」,是以在家持齋修行為特色,日本人調查時曾稱之為「持齋宗」,在舊慣調查報告時才正式稱為「齋教」。龍虎堂的第一代住持是沈國珍先生,他略懂中醫,因此經常舉辦義診為信徒與民眾免費看病。以後由其子沈相當繼承,沈相當在日治時代曾到日本進修學佛,回台後接手主持龍虎堂。龍虎堂初建時是供奉關聖帝君,最初由家庭信奉逐漸變成地方性信仰,信徒涵蓋土庫、大埤、斗六、古坑,龍虎堂內部是一座講堂,全盛時期每年均舉辦大型法會。 

日本人採取漸禁政策 

台灣人吸食鴉片,是自從荷蘭統治(1624)時代起的惡劣習慣。甲午戰後日清講和的會議席上也提及台灣的鴉片問題,吸食鴉片與台灣人的武力抵抗都是日本領台重要議題。日治初期,行政長官後騰新平對鴉片煙採取漸禁政策,1897年發佈「台灣鴉片令」,設置鴉片專賣制度。一方面可以減少抵抗的阻力,一方面藉以增加統治初期總督府的稅收,另一方面又指定鴉片中間商與零售商,使其協助對付「土匪」(抗日義軍),真是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龍虎堂曾經在日治時代初期藉由關帝聖君神力加持的符水,幫助鴉片煙癮者戒除煙癮。據說喝了關聖帝君符水後就可戒除鴉片煙。因為龍虎堂在二十餘年前齋堂內老一輩皆已過世而後繼無人,後代子孫非常珍惜這棟歷史建築,外觀經第三代沈玄星先生整修後煥然一新。

斗南鎮舊社百年茅草屋斗南鎮舊社百年茅草烏龍形榕樹照

舊社百年茅草屋—屋主沈福來先生

舊社,顧名思義,就是「番社」之意,所以這裡的田地,在清代被稱為「番仔田洋」。舊社目前約有近700戶住家,多是新近搬來的。在過去二、三十年,舊社里約只有一百多戶人家,村內幾乎都姓沈,由於距車站近的便利性,近年來舊社里蓋了很多的販厝,因此,外來人口增多,小村莊戶數膨脹了起來。沈姓在斗南地區可以說是大姓,斗南的許多村莊、部落如大東、埤麻、新崙、港墘仔、紅瓦窯、篰子、舊社里大都是姓沈的族親,這是沈姓先民早期移墾他里霧地區的結果。先民移墾的特色,也就是發展出同姓的集村聚落,例如,斗南的新光里是陳姓的聚落,田頭里是姓李的聚落,小東里是姓張的聚落,林子里是姓黃的聚落(福佬化的客家後裔)。 

茅草屋才是真正的台灣傳統歷史建築 

沈先生的茅草屋是阿公時代所建,主體建築已經一百多年,據說在日本領台以前,土匪橫行放火燒屋搶劫,沈家就是在火災後由審福來的阿公重建這棟茅草屋。所以主體結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棟草屋在日本時代曾經移動變更座向,本來房子是東西向,把它換為現在的南北向,當初是用人工扛厝,動用了村內三、四十名壯丁一起來扛厝,首先將牆壁的土拆掉剩下築管屋架,移動位置換了座向後再補牆壁土。由於土牆易遭水侵,所以在三四十年前用燕子磚補了牆面裙體。 

屋頂的茅草每六年必須更換一次,茅草約鋪五、六層厚。今年已經到期必須換茅草,但是因為現在找不到茅草可以更換而作罷,以後可能會用鐵皮。 

牆體的竹架結構橫向竹子大小頭必須交叉貫穿縱向竹架,「公母顛倒插」結構才會堅強。而為了使縱向竹子能夠筆直立起來,所以縱向竹子必須在竹節處進行「閹割」過,也就是鋸一塊竹片下來,順勢把竹子刁直。 

竹管厝是先民地物地用,堅固耐用的智慧結晶,這才是真正的台灣傳統歷史建築。竹管厝經過百年無數的颱風、地震都能屹立不搖,安全又舒適。 

沈先生閒暇時喜歡園藝,所以屋前庭院以一株種了45年的榕樹修剪成一隻龍,裡面剪成一隻鳳很有特色。

感化堂石龜車站市街歷史老厝

與歷史擦身而過的石龜溪


景點:感化堂、石龜車站、市街歷史、老厝 

石龜溪,顧名思義就是依靠在溪流旁的一個聚落,目前行政劃分分屬石龜跟石溪里,據石龜里耆老們回憶說,在日治時代石龜里有相當熱鬧的市街、店面,附近聚落的人都到這裡來買賣,而促成石龜的商業繁榮,由於日治末期斗南車站擇址在街上設立後,石龜里的市街才在戰後漸趨沒落。目前可見在石龜里有很多棟的歷史建築,以及許多棟的街屋遺留,在在都見證那一段繁榮的過往。

阿丹庄龍目井第一張阿丹庄龍目井第二張

阿丹庄龍目井

阿丹里黃宅院內宅旁有一口龍目井,這口井已將近二、三百年的歷史,以前小時候沒有做外圍圈圈,黃先生這一代才把它做外圈。井深二丈四,以前三、四十、五十年前曾經下去淘井,井底有一塊木板,寬約二、三十公分,長度長過井寬,墊在井底。 

據說,龍目井水吃了可以治療臭頭,前陣子土庫一對夫妻得知以後專程帶小孩來分取井水治療臭頭。龍目井水甘淳可口,以之泡茶待客,喝過的人都讚不絕口。一斤800元的茶,泡出來的茶有1600元的味道,所以用龍目井水泡茶「八百變一千六」。請記得自備桶子裝龍目井水回家飲用。 

另一項奇蹟是,隔壁豬舍的豬都是抽取龍目井水飲用,當年口蹄疫流行時,吃龍目井水的豬都不會得到口蹄疫,隔壁養豬是從大家樂流行時開始,至今一、二十年都沒得過口蹄疫。黃家現在都抽取井水飲用及灌洗,幾乎沒有用自來水。 

黃先生說,小時候,村裡的小孩都會得到臭頭病,吃井水的小孩卻都不會臭,村民感到這口井很好才稱它為龍目井。龍目井深二丈四,數十年前曾經下去淘井,井底有一塊木板,墊在井底,寬約二、三十公分,長度則長過井寬,距今已經二、三百年不見腐朽。

阿丹庄舉人旗座第一張  阿丹庄舉人旗座第二張

阿丹庄舉人旗座

「舉人旗杆」座落在黃家的竹園,據說當時有一位姓黃的舉人,中舉以後要返回大陸祭祖,因為當時的船隻比較不好,在海上翻船而沒有回來,這對旗座變成沒人承認,清代這座竹園有一座大宅院,但早已傾頹掉了,要耕作那塊地很辛苦,必須小心地撿起屋瓦,黃先生小時候還檢過一塊上面寫著「黃舉人」的官印。黃先生的阿媽耕作那塊五分多的土地,每年都準備牲禮拜這對旗座,以示對前人的尊敬與追思

他里霧埤圳他里霧埤圳照片他里霧埤圳生態公園他里霧埤圳吊橋

他里霧埤圳

他里霧埤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灌溉埤圳,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周鍾瑄主編的《諸羅縣志》記載:「他里霧番仔埤在他里霧社,康熙五十年,莊民合築。」由這段史料,可以知道的是他里霧早期即已開墾的歷史以及本地與平埔原住民他里霧社的關係。到了清光緒年間,「他里霧番仔埤」改稱為「舊社埤」,蓋當「番社」變為「舊社」之時,即可知道,原住民不是被漢人同化就是已經被迫遷居他處。到了日治大正年間日本政府又重新修築埤圳,將過去的草埤改建為堅固的水泥磚造建築,並在堤旁建造一座「斗六郡水利組合」堰堤改修紀念碑,並種植數棵榕樹紀念,如今樹已茂密成林,並被列為雲林珍貴老樹,但由於缺凡管理照料,如今這幾棵老樹卻又面臨凋零枯萎的命運。
 

斗南鎮田頭隴西宮田頭隴西宮

李祖厝:田頭隴西宮的風水地理 

田頭「隴西宮」早期稱為「李祖廟」主祀「輔信王公」李伯瑤公,初建於清咸豐三年孟春,據耆老傳說與文獻記載,先民自明鄭以後,漸從大陸渡海來台而移居於嘉南平原一帶,至他里霧落籍於田頭、北勢仔(文安)等地者多為李裔,形成聚落後,咸豐年間呼應議成,擇地後庄(現址)立宗建廟,公祀遠祖李伯瑤公尊像奉拜,又捐公田(李大公田)執輪耕、辦祭祀,闢廟寺為學堂,啟發後進,於日治時代1927年添奉李淵公神像祭拜,香火更盛。 

「睏虎穴」—庄內臥虎藏龍 

據耆老口傳,當初田頭李姓先祖是與大東沈姓先祖一起來他里霧開墾,兩姓的祖先義結金蘭拜為兄弟,希望兩姓同心協力不分彼此,既為兄弟,所以兩姓祖先也發誓沈、李兩姓不得通婚,後來這個誓約隨著時間而被族人逐漸淡忘,今日兩姓後代已經不再禁忌通婚。據傳,當時,沈姓先祖率先建造沈姓祖厝於今之大東里,沈祖厝的地理為「黃蜂出巢」穴,能夠庇蔭子孫人丁旺盛。隨後李姓也在田頭後庄擇現址興建祖厝,據傳李祖厝乃為一「睏虎穴」,是一個象徵臥虎藏龍的好地理,因此祖厝的地形後方漸高、周圍遍植巨木(檨仔)讓老虎遮蔭休息,祖厝前方一灣流水環繞而過是象徵帶來錢財、留住錢帛的最佳地形,先民在此歷經數百年的經營,李姓子孫綿延不斷地散佈在全台及世界各個角落,大家都不會忘記每年到了祭祖日,都會回來祭祖。
 

泰安宮

泰安宮:「黃蜂出巢」穴,能夠庇蔭子孫人丁旺盛

大東里泰安宮約創建於清康熙年間,奉祀主神是唐朝初年平閩粵功臣沈彪,後追封為「殿前大將軍武德侯」。清康熙年間,沈氏先民渡海來台落腳於大東里,遂興建武德尊侯祖祠於此。泰安宮是沈氏宗親會的所在地,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二、七月二十五日舉行春、秋兩次祭典。

據耆老口傳,當初田頭李姓先祖是與大東沈姓先祖一起來他里霧開墾,兩姓的祖先義結金蘭拜為兄弟,希望兩姓同心協力不分彼此,既為兄弟,所以兩姓祖先也發誓沈、李兩姓不得通婚,後來這個誓約隨著時間而被族人逐漸淡忘,今日兩姓後代已經不再禁忌通婚。據傳,當時,沈姓先祖率先建造沈姓祖厝於今之大東里,沈祖厝的地理為「黃蜂出巢」穴,能夠庇蔭子孫人丁旺盛。隨後李姓也在田頭後庄擇現址興建祖厝,據傳李祖厝乃為一「睏虎穴」,是一個象徵臥虎藏龍的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