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斗南的莘莘學子們在和其他大城市的孩子們討論學生時期的活動時,也能驕傲地說我們的鄉鎮也有祭孔活動。並不是所有鄉鎮都有孔廟,從地方上一群人的信仰發展至今已有數十載不間斷的紀錄,實屬難得。一般來說祭孔大典主要交由縣市層級之地方機構舉行,但斗南鎮不同於其他地方,是少數由鎮公所發起的祭孔活動。場面固然不能聲稱人聲鼎沸,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較為樸素精簡,但奠祭禮儀去除了部分繁文縟節反而更能令人看出精髓所在。
-公廟流變與祭孔的歷史沿革:
斗南鎮的文武聖廟感修堂,其故名為明聖堂,成立後曾歷經幾輪改組,最終在民國47年以石龜里感化堂分堂授權設立。斗南的孔子信仰一開始並非源自於宮廟系統,而源自於地方文人們舉辦的孔子會。雖然孔子會一路走來也遭逢過傳承的困難,但是當年陳欽雨先生卻一轉危機,趁著斗南鎮的文武聖廟感修堂原址改建之時增建了專門祭祀孔子的大成殿。而原先廟與所供奉之神明為儒教系統中之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以及司命真君,也逐漸演變為供奉孔子以及關聖帝君為主之文武宮廟。
在祭孔方面由於公所民政課在行政作業上與教育機構和宮廟組織的緊密關聯,以當時民政課的吳福教課長邀請大家集思廣益安排祭孔活動,接著在祭典儀式的方面則是派出里幹事們不辭辛勞地奔赴台中去做引贊生的訓練。那時在斗南鎮公所陳森彬秘書與吳福教課長兩人皆同時身任感修堂的祭祀人員,也曾遠赴台中取經,再經由各方人員的幫助,像是由以學校老師為主體的教育會負責幫忙完成疏文與在典禮中朗讀的定型稿雛型。
為了避免效仿古禮的典禮年年重複,讓主辦方和參與民眾感到了無新意,大家也都開始腦力激盪以求創新,例如從假牛身上拔取智慧毛,或是讓學童們經過以青蔥裝飾成的聰(蔥)明門,也曾有祭孔搭配上書法展的點子,年年的祭孔活動都有不同的亮點。不僅如此,有緣前來參加典禮的小朋友們都會在活動結束時得到經過孔子加持祝福的紀念品。
-廟宇建築:
由於感修堂的裝潢風格較為樸素,但我們仍然可以由一些設計上的細節來鑑賞那些孔廟經典的設計要素。其中以神桌上孔子像後方的麒麟呈祥圖尤為關鍵。說到孔子信仰的自然就不得不提及對於麒麟的信仰崇拜,相傳在孔子誕生之時有麒麟顯現,因此在宮廟建築的設計上,麒麟這種神祕的神話生物便被賦予了為家族帶來聰慧的子嗣、振興文風等意象,其藝術展現便時常伴隨著孔門賢哲一同出現了。
-現場奏樂:
典禮的成功與否除了取決於台上的祭祀人員,在儀式中負責樂曲演奏的樂團也功不可沒。斗南鎮祭孔的一大特色,便是古風國樂的現場演出了。一切皆要歸功於在儀式中演奏音樂的聖樂團,其技藝之精湛嫻熟為斗南鎮上的文教風素更添增了一番風采。
-儀式精簡但不失莊嚴虔誠:
斗南祭孔活動之特色在於其小而精緻,力求文化雅俗共賞。儀式簡短但不失其精華,且句句言簡意賅,多取材自論語但字字老嫗能解且能引人深思。孔子終其一生、不遺餘力地提倡以仁為本的教育哲學,如同在貧脊荒蕪的土壤裡種下了一顆種子,在數千年後的社會裡我們一路看者它發芽茁壯,到如今這般嵾天蔥鬱、屹立不搖。
-斗南祭孔的未來
代代流傳的傳統文化固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但在轉瞬即變的現代社會中也將面對巨大的挑戰和變化。所以在民國一百年之時,為了延續斗南鎮的祭孔精神和避免出現文化的斷層,公所與感修堂推出過紀錄祭孔典禮的影音光碟,希望能以多媒體的形式將風俗文化做最完整的保存。
本文感謝張義鑫先生提供圖文及文武聖廟感修堂協助。